一次性使用导尿包 产物卫生备案 过了有效期怎么办消毒产物的定义:消毒产物包括:消毒剂、消毒器械(含生物指示物、化学指示物和(灭菌物品包装物)、卫生用品和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》、《消毒管理办法》、《消毒产物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》、《消毒产物卫生安全评价规定》、《消毒技术规范》、《卫生行政许可管理办法》、《新消毒产物和新涉水产物卫生行政许可管理规定》的要求,在中国境内销售和生产的消毒类产物根据风险不同,实行分类管理消毒产物分类:按照消毒产物用途、使用对象的风险程度实行分类,具体如下:一类是具有较高风险,需要严格管理以保障安全、有效的消毒产物,包括用于医疗器械的高水平消毒剂和消毒器械、灭菌剂和灭菌器械、皮肤黏膜消毒剂,生物指示物和灭菌效果化学指示物。(注:高水平消毒剂:是指可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、分枝杆菌、病毒、真菌及其孢子等,对致病性细菌芽孢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,达到高水平消毒要求的消毒剂。)
一次性婴儿吸痰管的使用方法1、一次性婴儿吸痰管的使用方法。胎儿头部娩出后,迅速用左手从鼻根向下挤压口鼻,清除口鼻内的粘液及羊水。医用一次性采血护理包婴儿娩出后,立即将婴儿仰头平卧,将吸痰管轻轻插入婴儿气管内、食管内、胃内,一边吸引一边将吸痰管慢慢往上拉,由下至上,将气管、食管、胃、咽腔、口腔的羊水及分泌物吸干净。一次性采血护理包价格可如此反复吸引2~3次,直到婴儿哭声响亮,无痰鸣音为止。2、吸痰管的使用操作步骤。接通电源,检查吸痰管性能是否良好,吸引管是否通畅。使病人面向操作者,头略后仰,昏迷病人可用开口器帮助张口,再将吸痰管插入口腔颊部、咽部。若口腔吸痰有困难,可由鼻腔插管至咽部,当插入到适当位置后再接通电源,并使吸痰管左右旋转,缓慢上移,向上提出,将咽部及口、鼻分泌物逐段吸尽。吸引过程中,应随时吸水冲洗汲痰管,以免痰液堵塞。如痰液过深不易汲出,可借助吸痰管插入的机械刺激,使病人作有效咳嗽动作,待咳嗽停止后再吸。
一次性使用导尿包常用指南操作要点1.定时挤压引流管,引流液多或有血块则按需正确挤压,捏紧引流管的远端,向胸腔的方向挤压,再缓慢松开捏紧的引流管,防止引流瓶中液体倒吸。如接有负压装置,吸引压力适宜,过大的负压引起胸腔内出血及患者疼痛。一次性使用导尿包2.根据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。3.引流装置应保持密闭和无菌,保持胸壁引流口处的敷料清洁干燥,敷料渗出液较多应及时通知医生更换。4.根据病情需要定时准确记录引流量。5引流瓶内无菌生理盐水每天更换,引流瓶每周更换,床旁备血管钳,更换时必须夹闭引流管,防止空气进入胸膜腔引起气辩颈胸。
采血包里面有针吗?小编告诉你一次性采血护理包的常见配置。所谓采血,就是一种因为检验或者相关需求,由医务人员进行静脉或者是动脉采集血液标本的过程,为了采血过程的顺畅,所以在采血之前,都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,避免出现意外。献血者准备:检查必要的项目;采血前要使用低脂肪的清淡饮食;采血前将肘部清洗干净;了解采血尝试,解除精神紧张;采血室准备:注意一些用具的消毒工作,采血持续4小时以上要重新消毒;采血外室准备:介绍采血知识;核对采血人员;督促采血者清洗手臂;观察献血者情况;常备急救药物和器材,需要有空气栓塞、晕厥等的急救技术。采血者准备:准备好采血器材;按照手术室常规更换鞋子、戴口罩、帽子,穿消毒衣方可进入采血室。为了采血更加顺利,采供血医疗机构、输液中心、血站、采血室、采血车等都会常备一次性采血护理包(一次性采血包),对于采血包里是否有针的问题,一般情况下,采血包里并不含有采血针,基本上一次性采血包主要由一次性使用垫巾、止血带、干棉棒、易折碘伏棉棒(发明锄丑耻补苍濒颈)、创可贴等组成。一次性采血包的存在就是为了采血过程的消毒、止血与保护、规格采血过程,防止交叉感染,因此采血包的配置主要也是为相关机构提供更方便、无交叉感染的医疗用品,让被采血者没有后顾之忧。
医疗器械标准是医疗器械研制、生产、经营、使用以及监督管理所共同遵循的技术规范,是医疗器械监管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。药监局高度重视医疗器械标准工作,按照“四个严”的要求,结合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监管工作实际,不断完善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制度体系、持续开展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,我国医疗器械标准体系不断完善,医疗器械标准对监管和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。一、加强医疗器械标准制度建设。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》,立足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和监管工作实际,2017年4月,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修订印发《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》,该办法的出台对指导我国医疗器械标准管理、规范标准制修订、促进标准实施、提升医疗器械质量等起到了积极作用。为贯彻落实《医疗器械标准管理办法》,原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先后印发《医疗器械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规范》和《医疗器械标准报批发布工作细则》等文件,进一步规范了医疗器械标准工作程序,强化了标准精细化过程管理,为提升医疗器械标准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。